/dfiles/3942/qjxq/aloer/i_top.jpg
曲江校区简介
    曲江校区位于校本部以南3公里处,即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开发区雁翔路99号。西临大雁塔,北望青龙寺,南倚杜陵万亩生态园,交通便利,环境幽雅...
 
                   
所在位置: 首 页>>校区新闻>>正文
【陕西日报】西安交大:不忘初心勇创新 科研成果写大地
2016年08月04日 00:00 发布人:交大新闻网

近日,西安交大程海教授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最详细准确的亚洲季风变化记录,把亚洲季风的历史推到64万年之前,使人类在探索气候系统的驱动因素和响应机制方面迈进重要一步。
在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中,西安交大科技情怀历久弥新,历经一百二十年“实业兴国”、“向科学进军”、“科技强国”使命担当的西安交大,如今更是将自身发展融入西部崛起和国家富强中,以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搏击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以基础科学研究激活源头创新

科研大树参天离不开基础科学之根强健。近年来,西安交大在基础研究领域捷报频传:孙军教授团队发现了密排六方钛铝单晶中变形孪晶的强烈尺寸效应,获评2010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贾春林课题组首次仅用单张原子像精确重构出晶体表面形貌的研究登陆NatureMaterials;单智伟课题组首次揭示了氢致表面氧化物鼓泡在原子尺度的起源,大大提高了材料在含氢环境中的服役寿命。
2001年来,西安交大10个学科相继进入“ESI优势学科”,在NATURE、SCIENCE等著名刊物发表系列论文,基础科研影响力不断攀升,激活了科技创新的源泉。
基础科学发展激活创新源头,体制机制改革注入创新活力。西安交大建设“学术特区”,不断打开科技创新的生动局面。作为“学术特区”试点,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迅速聚集起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在面向国际前沿的基础研究领域,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机制,催生大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仅2015年,前沿院就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31篇,多位学者入选ESI高被引学者名单,“学术特区”的改革实践也成为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示范。
学术特区模式从成功试点走向广泛推广,在如今的西安交大校园,科学家工作室、国际应用力学中心、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国际电介质研究中心等一批学术特区已崭露头角,陆续展现出其各具特色的发展活力。

走在战略型产业的创新前沿

“骨骼坏了,3D打印出替代物,换了就好。”这个在传统制造时代不可想象的“神话”,却在西安交大人的手里变成了现实。2015年里,由西安交大3D打印出的“钛骨盆”、髋关节、颈椎等帮助众多患者摆脱了骨病痛苦,也创造了多项全国首例的医学“奇迹”。此前,西安交大李涤尘团队的“骨替代物设计”研究实施了世界首例3D打印个性化骨替代物的病例,研究成果临床案例超万余例。
这只是西安交大增材制造技术在国计民生领域应用的一个缩影。西安交大在国内最早开始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组建了增材制造创新团队,建立了支撑产品快速开发的快速制造系统、创新服务平台、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科技创新系统,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快速成型原始创新基地,领跑陕西省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抢占3D打印产业的制高点。
“高端制造装备是大国重器,西安交大就是要始终走在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创新前沿。”卢秉恒院士是西安交大牵头成立的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这是国内首个高端制造业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他的目标就是打造自主创新的“国之重器”。
“水煮煤”,一项大大提高煤电转化效率,适用于清洁无污染发电的新型能源技术。该项目聚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目标,为我国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添砖加瓦。项目负责人、西安交大郭烈锦教授介绍:“希望利用原创技术促进煤炭利用产业的变革,研究成果已经在陕西省煤业化工集团、延长石油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成功试点。”
在西安交大,17个国家级、108个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基地都流动着开放的创新活力,在不同领域开展着面向国家战略前沿的协同创新研究。2000年至今,西安交大作为首席单位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5项,居全国高校前5位。

把研究成果写在西部大地上

从成立中国最早的大学科研机构——工业研究所,到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从迁校初期服务生产实际的新兴学科相继创建,到“多次冲击抗力理论”的创立、中国锅炉专业及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国内第一台三相高压真空开关、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第一台频谱分析仪的成功研发……这一系列成果无不彰显着西安交大科研人始终如一“将研究成果写在装备、写在产业、写在西部大地上”的情怀与追求。
装备制造业是陕西省支柱产业,西安交大积极牵头与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助推制造大省走向制造强省。“大型数控圆锥齿轮磨齿机”是西安交大和陕西秦川机床在高端制造装备领域的协同创新成果。该成果在世界首创“数字产形轮展成磨削法”,打破了国外对我国大型船舶用主驱动齿轮加工装备的封锁,填补了国际空白。“不仅有效解决秦川机床的技术瓶颈,更贡献推动产业变革的活力,引领我国的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冲击国际先进水平。”秦川机床董事长龙兴元高度评价与西安交大的合作。
西安交大建设引领行业产业发展、助力区域经济腾飞的协同创新基地,输出原始创新、汇聚高端人才、开展重大项目合作。仅以与秦川机床的合作为例,就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2项,多项成果领跑国内产业、冲击国际前沿。
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西安交大以传统学科优势贡献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突破性创新。高静怀教授长期致力于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与开发地球物理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历时十余载,他取得了以“数据驱动的非平稳地震道模型和薄互层的散射与吸收效应分离理论”等3项理论和9项核心技术为代表的系统性成果,在大庆油田、长庆油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研究中心等单位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油气勘探技术的重大突破作出贡献。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服务创新型省份和“三个陕西”建设。2014年,西安交大与陕西省12市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校地深度全面合作的开启。人才培养、科技合作、战略决策咨询、医疗卫生、教育资源共享和高等教育对口支援,西安交大向陕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2015年,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启动建设,一个精准对接创新发展需求、汇聚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区域创新平台将在陕西西咸新区落成,西安交大人又将在崭新天地再展鸿猷。

以“交大智慧”破解中国问题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阐明了在这个产生理论和思想的时代,大学更应该有所作为。
“聚焦中国问题、发出中国声音”是西安交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一直以来的共同心声。西安交大人文社会学科汲取传统理工科优势,自成独特风格体系,聚焦中国社会变革中凸显的实际问题,以智库建设和思想发声贡献“交大智慧”。
女孩的生存环境改善是中国社会变迁中凸显的民生问题。西安交大公共与政策管理学院李树茁教授团队自1994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改善中国女孩生存环境的研究和实践,他创办了“改善女孩生活环境实验区”,因其成效显著,被人口计生委采纳并最终在全国广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近年来,李树茁团队又聚焦移民搬迁政策,为建立精准的扶贫工作机制提供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解决中国问题,贡献交大思想中,西安交大不断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人文社科优势凸显。瞄准生态功能区建设、破题社会保障制度政策创新、聚焦欧亚经济论坛及“一带一路”经济合作等领域,西安交大一大批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或《成果要报》,人文社科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逐渐形成思想和学术的“聚集效应”。
西安交大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建设了一批高水平智库基地。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是西部乃至全国较早组建的智库机构,中心充分发挥跨学科、多主体协同的特色,全力推进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推动攸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法律、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层面的创新合作研究,培养精英人才,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中国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面向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的重点、热点问题,为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学术、人才和专业支持。
“国家的发展目标就是西安交大的责任担当,发挥大学在社会进步中的科技引擎作用,‘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这不仅是今日交大的办学定位,更是烙印在一代代交大人身上的精神气质和不懈追求。”校党委书记张迈曾如此诠释西安交大人的科研精神。

《陕西日报》8月4日 要闻版

 
 
 
 
本站版权归西安交通大学曲江校区管理办公室所有,翻版必究。
办公地点:西安市雁翔路99号 西安交通大学曲江校区西二楼六层 联系电话:(029)83399201 邮编:710054 站点设计:网络信息中心